 
AI时代的沙土与磐石(上)
——浅谈AI对基督信仰的挑战
文/昊然
生命季刊专稿
音频为作者朗读:
第一节 绪言
AI——在维基百科词条的解释为: “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,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慧。”为了使我们更直观的体验AI,我让ChatGPT以本篇论文为题生成了一段序言,如下:
“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,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,从医疗、教育、金融,到艺术创作与人际交流。 AI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,也深刻地重塑着人类对自身、他人与世界的认知。 这一巨大的技术跃进,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:人类的独特性何在? 自由意志是否仍然成立? 伦理道德如何界定? 在这一切之中,基督信仰应如何回应?
本论文试图站在神学与现实交汇的前沿,探讨AI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。 我们既看到,AI为福音传播、牧养事工和教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扩展性; 同时也警觉,AI可能导致人本主义的膨胀、伦理边界的模糊,以及对属灵生命的冷漠与替代。
本研究并不试图对AI本身下绝对的定论,而是希望提供一个神学的视角,帮助基督徒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属灵的敏锐与辨别力。 我们将从圣经的启示出发,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现实,探讨教会与信徒应如何在AI浪潮中坚持真理、活出使命、成为光与盐。
愿这篇论文能唤起教会更深的反思与对话,也成为众信徒在科技变革中持守信仰、勇敢见证的引路明灯。”
WOW,读了这段AI生成的序言,不知屏幕前的读者是否惊掉了下巴?还是早已适应了AI能言善辩的节奏?不可否认AI的这段序言有理有节,论点丰富,发人深省,不得不感叹AI的 “聪明”。
说到 “聪明”,不禁让我想到马太福音7章24-27节:主耶稣用比喻说 “…一个聪明人,把房子盖在磐石上…房子总不倒塌…;一个无知的人,把房子盖在沙土上…房子就倒塌了,并且倒塌得很大。”貌似迅猛发展的AI技术也在为这个时代构建着独特的、里程碑式的 “大厦”,那么问题是:这 “大厦”到底是盖在 “磐石”上,还是 “沙土”上呢?我们到底想要哪种 “聪明”呢?
第二节 认识AI的本质
I. AI与工业革命
不可否认,人工智能(AI)的飞速发展正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生产、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人工智能所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,在不断重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。根据麦肯锡2024年底的预测,50%的现有职业将在2030年后被AI替代——时间视窗仅剩5年。 就连诺贝尔奖也来 “蹭”AI的热度,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发给了AI相关的研究。而另一面,据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一项研究显示,72%的美国人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他们的工作。
为何有些人积极拥抱即将到来的AI自动化时代,而另一些人却忧心忡忡?
人们常说 “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”,AI所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,是否如前三次一样,只是初期不乏争议,但随着新技术的普及,反而带来人类文明的正向超越?对此,笔者存极为审慎的态度,原因是所谓 “AI技术革命”与前三次技术革命存在着本质区别。18世纪,蒸汽机的科学基础是热力学;19世纪,电动机的科学基础是电磁学;20世纪,计算机的科学基础是半导体与量子力学;然而,AI的诞生却不基于物理学基础,而是演算法(algorithm)。也就是用电脑语言来解决特定问题的 “思维逻辑”。
II. AI与语言哲学
为什么AI技术核心基于 “演算法”是令人堪忧的?这就不可回避的谈及AI之父阿兰·图灵。20世纪50年代,图灵发明了Thinking Machine,其核心思想是,如果一台机器在与人类的对话中表现得与人类无异,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有智能。也就是说只要让人觉得有效,不管是否真实,现象即本质。听起来很像古希腊的 “语言哲学”,在古希腊小偷被人认为不齿,但骗子却得尊重,因为古希腊人认为骗子是通过智慧获得利益,而智慧在古希腊是被尊重的。例如一个男人婚内出轨,只要他的骗术足够高明,可以哄得两边女人都蒙在鼓里,他出轨的行为就会得到尊重。
我们知道,语言是哲学思想的逻辑表现,语言逻辑学在20世纪初被认为是 “险学”,因为其概念存在太多的模糊和悖论,如果应用于科学会造成很多麻烦。因为科学本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归纳,遵守基本原理的规范,属于元叙事(指一种普遍的、具有解释性和合法化功能的叙事,对社会历史进行解释和概括)范畴。随着20世界中后期解构主义、后现代思潮的盛行,传统的元叙事语言的权威性被打破,真理变得相对化,反权威、反理性、反客观事实,强调非中心、差异性、多元化、不确定性……。通俗来讲,元叙事是定义知识的基础条件,元叙事被打破,知识的根基就被动摇。知识并非中立,而是与权力呈结构性关系:权力制造知识,知识维护权利。这就是为什么历代民权运动一定要修改法律法规,就是通过语言定义获得相应权利。
那么回到AI的问题,基于 “演算法”的电脑语言,在处理/存储数据、演算、检索、分析、实现信息自动化方面功不可没;也就是用电脑语言来获取、整理既有知识是没有问题的,但若用来解构、重新定义知识,就会造成对知识本质的过度简化,忽视其非形式化、语境化、创造性、感性维度,甚至伦理性。
也就是人们面对AI问题最大的争议——AI是否产生意识?

III. AI与意识
那么 “意识”是什么?这是区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。对此圣经中有明确的启示:神按照祂的形象与样式造人,并 “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,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”(创2:7)。约伯记32章8节也说: “但在人里面有灵,全能者的气息使人有聪明。”可见 “意识”并不只是知识、只是感知,而是来自永恒的神,能与神相交,并思考 “永恒”的灵性的存在,是人不同于动物,不同于机器的根本特征,所以神让 “有灵的人”来 “治理这地”(创1:28)。
然而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末世,人远离了神、不认识神,也就不知道生而为人的原本意义,对 “意识”的定义也越发模糊,甚至当AI在知识和运算上逐渐超越人类,人就混淆地认为AI也可能存在 “意识”——把相似的现象归为本质。更另人唏嘘的是,这并非是山野村夫没有见识者的误解,而是相当多在社会、科研等领域的顶尖学者、权威人士的 “高见”。以OpenAI的掌门人山姆·奥特曼为代表的技术乐观主义者,认为AI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社会问题,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——即 “数字乌托邦”,即使AI最终全面取代人类,那也是 “硅基生命”(人脑计算机) 取代 “碳基生命”(上帝造的人)的必然过程,符合大自然进化过程,所以不要限制AI的进化,包括在伦理道德层面对其的限定。
IV. AI与信仰
前面我们谈到了在哲学体系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。可见,即使AI已学习完成人类几千年的所有知识,即使AI可以拟真(骗过你就是智慧),这都不是最可怕的,而是人使用AI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才是需要警醒的。某种程度上AI在逐渐成为一种主义、一种信仰,在逐渐剥离人们来远离上帝的国,来创建属于 “人本”的虚拟国度。AI时代的到来,可以说是基督信仰在达尔文 “进化论”、共产主义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——为要建造新一轮的 “巴比塔”,人们已经 “把砖烧透了”(创11:3)。正如以赛亚书5:20所说: “祸哉!那些称恶为善,称善为恶,以暗为光,以光为暗,以苦为甜,以甜为苦的人!”

6月之初,在北美传道人退修研讨会的研讨中,老中青三代传道人就 “传道人可否让AI来写讲章”一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。感谢神,与会的传道人们对AI时代都保持高度警醒,认为 “用AI写讲章”不只是不够勤勉、不够诚实的问题,更是有悖于主对传道人的托付。
可是在网络上,笔者却看到也有不少传道人对此持开放态度,认为 “讲章怎么写成不要纠结,无非是信息的编纂方式不同,关键在于传道人如何把这 ‘道’传达出去,并牧养会众行出所听的‘道’。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?——有道理的是如何传达和践行主的道,但问题是这 “道”的来源,若是由没有神的气息/灵,而是机器通过信息整合形成的知识,是否还蕴含着神的道?
这似乎又是一个现象或结果相似即为本质的问题。如果你试过让AI来生成一段灵修小文,或是祷告文,你真的会被AI优美的文字、流畅的表达、丰富的神学意涵所惊叹,甚至感动。需要挑战你的是——这种感动是圣灵的感动吗?人有丰富的情感,是神的恩赐,听到伤感的流行音乐、或睹物思人、或触景生情,人都会感动,然而这样的感动只是人自然情感的表达,还是圣灵的同在呢?
V. 透过信仰看AI的本质
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前面用大量篇幅来介绍AI的本质,AI只是用多模态呈现(语言,影音,文字,动作等多媒体信息表达)让人觉得可以有意义的沟通,达到 “通用型人工智慧”(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)的效果,但它只是给人错觉越来越像人。认清AI这样的本质,我们就不难明白:
1. AI没有主观意识,只是模仿的足够像。它没有上帝安放在人身体中的灵,也就不能与神有灵性的交通,无法完成 “常在我(神)里面的,我(神)也常在他里面”(约15:5),也就无法结出 “属灵的果子”。
2. AI的自我纠错和提升,是基于学习和优化的原理。是基于与人互动中的 “反馈机制”,而不是有意识的主动思考,其数据来源也不是直接来自神。所以AI的纠错不是 “悔改”。
3. 一个不能悔改的AI,也无法带领人接受 “水和圣灵”的重生,也不能使人 “进入神的国”(约3:3)。所以,人通过AI上传的只是数据,而非人真正的意识与灵魂,也就是说人无法通过AI实现永生。
4. AI的工作只是知识的传递与重组,即使AI会生成新的知识,也不能定义为 “灵性的创造”。而信仰不只是领受神学知识,是要与这位 “自有永有”的上帝建立亲密关系,是 “必须用心灵与诚实拜祂”(约4:24)。不管AI在知识数量上如何丰富,在灵性质量上,AI永远无法替代 “人向神的敬拜”。(待续)

昊然 现居美国,正在神学院学习。
阅读本刊更多文章,请点击
生命季刊主页
|